計畫成果

「科技魅癮專訪|以包容為導向的科技創新」 從包容出發 打造共享的科技時代

返回
【包容科技網站】科技魅癮banner圖

***讓科技與愛同行—以包容為導向的科技創新***

「你知道嗎?路上看到「迷航」的失智患者,光靠指甲,就可以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

「蛤! 指甲有任意門嗎?」

「哈!指甲貼有防水QR code,只要拿起手機掃瞄,就可以聯絡到照護的人了。」

「哇!這設計也太貼心了吧! 感覺指甲上面蓋了警察局!」

科技,在您的生活扮演甚麼角色?

是開車時用來導航的GPS?

是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影藝術?

還是甚麼都點得到的外送服務?

在我們受惠於科技的同時,可曾想過,

科技紅利是否真的被所有人共享?

對於高齡者、偏鄉居民、身心障礙者等弱勢群體,

在望著手機不知所措之際,科技究竟是縮短了他們和世界的距離,還是將他們推得更遠?

為了讓科技照亮社會陰暗角落,國內外有許多專家學者正致力於「包容科技」的研發,

除了以上所提的指甲QR code 貼片,還有很多運用科技的暖心思維和做法,都可以在《科技魅癮》一探究竟喔!

現在,就跟著本期客座總編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陳志柔所長的腳步,

和國內產官學研相關領域菁英,一起看看科技如何與愛同行,感受其中的溫度和亮度!

速速點擊:https://www.charmingscitech.nat.gov.tw/vol/no-16-inclusion-tech

======================================================================

一、領路人

〈從包容出發 打造共享的科技時代〉

科技進步是否真正造福每個人?從偏鄉交通到高齡長照,陳志柔教授倡導「包容科技」,透過政策與基層力量縮短數位落差。幸福巴士與AI語音保存為弱勢群體帶來新可能,臺灣如何實現全民共享的科技願景?探索這場技術與人性的挑戰。

二、談觀點

〈打開沉默的門 AI如何改寫語言障礙者的溝通未來〉

語言障礙者,因先天或後天的疾病或事故,失去了順暢表達的能力,不僅影響個人生活,更可能使他們逐漸與社會疏離。AI科技的加入,則為語言障礙者開發溝通輔具,幫助他們突破溝通的障礙。


〈問題不只是聽不清楚!科技如何協助聽覺障礙者解決閱讀、口說、溝通的困難?〉

聽障者因為聲音聽不清楚,也會直接衝擊說話、語言、溝通、人際互動各方面的生活。將人工智慧等科技帶來的創新,用於虛擬互動練習、聲音與意思轉換、化語音為文字、簡化閱讀門檻,替聽障者創造新的出路。


〈AI 幫你即時翻譯,讓語言不再是溝通的絆腳石!〉

在全球化時代,語言障礙不再是溝通的阻礙!隨著AI語言轉譯技術的快速進步,從主流語言到瀕危少數語言,都能實現即時翻譯與數位保存。不僅促進跨文化交流,還為瀕危語言的傳承帶來新希望。在這股趨勢下,AI正在打破語言邊界,創造更多交流可能。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場科技驅動的語言革命,見證語言與文化的未來藍圖!


三、探研究

〈協助社福送餐服務的數位轉型,「銀巷時光」將關懷外送到家〉

許多長輩有送餐需求,需要兼顧營養、交通、社工關懷之不同目標,一般的商業外送平台很難滿足。「銀巷時光」送餐管理系統,結合在地社福組織的多年經驗,記錄詳盡,也能即時追蹤,讓長輩都能尊嚴的得到熱食。


〈讓老人以「行動」參與社會!逆轉動作衰弱的創新解方,也能形塑潛力無窮的產業規模〉

家中長輩是否也出現體重莫名減輕、容易疲倦、走路變慢等情形?這可能是「衰弱」的警訊喔!成功大學跨域團隊開發「智慧健促服務系統」,巧妙結合精準感測、懷舊遊戲等因子讓高齡者樂於復健,而且復健成效也相當卓越!


〈當災難來敲門 打造身障者的防災韌性,讓社區成為無懼孤島的安全堡壘!〉

災難發生時,身障者往往面臨比一般人更多的挑戰,尤其是在疏散與避難過程中,如何確保身障者的安全與生存機會,成為了社會防災的重要議題。針對身障者在災害防救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如何提升其防災韌性,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突破地理弱勢:智慧平台發光〉

在偏鄉,公共運輸不只是交通問題,而是社會、教育與醫療的生命線。如今,隨著駕駛員短缺與路線縮減,這條生命線正被一點一滴切斷。就在最困難的時刻,一個嶄新的智慧交通方案悄然浮現,為這場困局帶來新的可能。


四、躍思考

〈互助喘息服務:喘息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好的照顧〉

有照顧老人需求的家庭,通常由中年人付出勞力。經年累月下來,往往是沈重的負擔。「互助喘息」的宗旨,是集結有需求的人互助合作,讓照護者能夠定期休息,也促進社會交流。加入資訊科技輔助後,推行的速度快得多。


〈公民團體的科技增能:公民社會的數位轉型〉

隨著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科技不僅融入日常生活,也不僅限於私人企業專屬的課題,數位轉型成為公民組織提升經營與服務效能的重要契機。而無論是偏鄉的小型公益團體,還是資源豐沛的全國性組織皆能受惠。


〈公民智慧培力計畫:數據驅動的包容倡議〉

如何讓被忽視的聲音被聽見?「公民智慧培力計畫」聚焦公民組織的數位轉型,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深入理解服務對象需求,解決社會議題。障礙者權益促進會提出公車乘車環境的挑戰、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則從家庭視角發掘照護需求。


五、看世界

〈從日本包容科技看臺灣的挑戰與機會〉

日本以「指甲QR Code」助失智症患者返家,智慧機器人Palmi陪伴高齡者,展現科技以人為本。面對2025年超老齡社會,臺灣如何結合AI與在地需求,打造友善環境?從日本經驗找解方。


〈以新加坡為鏡 包容科技如何找回身障者的尊嚴〉

EMP2030計畫以智慧技術與輔助科技基金,助身障者實現獨立生活與社會參與。Tech Able中心與音訊交通號誌展現科技以人為本的價值。臺灣如何借鏡經驗,縮短差距,共創共享科技的未來?


六、飆研值

〈AI助力聽覺障礙者溝通 新世代輔具與多面向科技的研發〉

科技的演進就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便利的生活。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任劉璟鋒帶領團隊,研發出「聽障智能溝通輔助系統」,以眼鏡為載體,透過一連串技術的突破讓即時將語音能轉換為文字,解決重度聽障者溝通難題,為他們開啟全新生活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