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 / 議題導向計畫

113 年 7 月份報導

返回
empty

臺灣青年對少子女化相關政策的感受與經驗

鄭雁馨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臺灣的出生人數與時期總生育率在過去廿年屢創新低,政府意識到相關政策必須介入協助。時間點雖然起步較部分先進國家晚,但在過去十餘年也有長足的改善。

首先,針對新生兒的生育補助,自1997年起陸續有不同地方政府規劃發放,近幾年各縣市更是不斷加碼補助,依胎次不同,最高已有補助逾十萬的縣市。另一方面,面對父母育兒的沉重經濟負擔,中央在2018年起開始提供每月育兒津貼數千元的補助,近年更擴大投資「零到六歲國家養」的政策目標,在各胎次每月補助的金額都有所增添。而就新生兒襁褓期的照顧需求,政府在2002年終於推出北歐諸國行之多年的育嬰假制度,後又於2009年推出帶薪育嬰假制度,原先設計予母親申用的機制,後來也放寬給父親申用,並於近年提高育嬰期間的薪資補助至八成。然而總生育率依舊持續探底,2022–2023年時期總生育率更是降至不足0.9人。整體看來,諸此種種政策似乎收效有限,究竟在臺灣青年男女人口心中對這些政策的想法與實際經驗是什麼,是值得研究與關注的議題。

2023年年中以全臺灣20–49歲約一萬人已婚和未婚青年為樣本的電話調查,便針對這些政策詢問了年輕人的感受與申用經驗。從圖一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未婚和已婚青年男女都認為:不管是地方政府的生育補助或中央發放的育兒津貼,皆無法提高其生育意願,僅有較年輕的青年男女認為兩者都有效,但認同百分比最高的年齡群僅占三成。至於帶薪育嬰假,圖二顯示,就已經有生兒育女經驗的青年而言,主要是女性在申用這項福利,且申用比例最高的族群也未逾五成;男性方面曾申用的人數占比較女性低很多,甚至卅歲以上的男性逾半認為他們「完全沒有想過要申請」!

最後,近幾年開始受到很多關注的人工生殖補助,也有不少針對需不需要開放給同性婚姻與單身者使用的爭辯,相關討論延伸至凍卵是否應一併補助。不孕症盛行率在臺灣大約為10至15%,一對夫妻患有不孕症的醫學定義是其在自然不避孕下,經過一年積極備孕仍無法順利懷孕。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已經從2021年開始擴大試管嬰兒的補助,將補助對象從原先的中低收入夫妻擴大到45歲以下的夫妻。表一的統計顯示:未婚者中不論男女,在被問及「從現在起三年內,您認為自己會在沒結婚的狀態(不管有偶與否)下,有使用人工生殖(試管嬰兒或代理孕母)或凍卵/凍精的需求嗎?」時,認為自己有需求的是為數相當少的人,且主要集中在女性,又以25–34歲未婚女性表達的凍卵需求最為突出,達12–18%。整體以觀,人工生殖補助即使全面開放,受嘉惠者應為有需求的小眾,其用意為促進生育平權,而非為扭轉低生育率的政策工具。就本調查的其他分析所知:年輕世代生育意願降低和無對象者眾才是晚近少子女化問題加深、加劇之癥結點,政府應將資源投注在正確用途,才能有效緩解臺灣的人口挑戰。

問卷題幹:請問您現在居住縣市的政府,發放的一次性生育津貼或每月的育兒補助能提高你(多)生小孩的意願嗎?

圖一、青年男女針對現行生育補助和育兒津貼政策能否提升其生育意願的態度
圖一、青年男女針對現行生育補助和育兒津貼政策能否提升其生育意願的態度

圖二、已婚青年男女申用帶薪育嬰假的經驗分布
圖二、已婚青年男女申用帶薪育嬰假的經驗分布

問卷題幹:從現在起三年內,您認為自己會在沒結婚的狀態(不管有偶與否)下,有使用人工生殖(試管嬰兒或代理孕母)或凍卵/凍精的需求嗎?

表一、未婚青年就人工生殖相關醫療介入的需求程度
表一、未婚青年就人工生殖相關醫療介入的需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