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 / 議題導向計畫
113 年 2 月份報導
科技包容計畫之青年現況調查系列一:臺灣青年的婚育行為
臺灣正經歷著少子女化的危機。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低生育率國家,少子女化的議題成為未來臺灣發展無法忽視的一個議題。臺灣政府從2018年提出為期7年的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內容包括育兒相關的津貼與補助、友善家庭的職場獎勵及住房優惠。從政策面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皆具有學理及他國過往施政的基礎。今年(2024)將是此一對策計畫執行的最後一年,也進入政策驗收的階段,究竟這些已經施行快7年的政策對於當代臺灣青年的生活來說起了何種的作用,實需進行通盤瞭解。是故,在科技包容計畫中,特別針對這個議題規劃青年現況調查。
要瞭解甚至解決少子女化的情況,就必須對臺灣青年在生活上所面臨的難題有所瞭解。從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背後所預設的議題來看,臺灣青年在生育上面臨的難題有:進入婚配的機會、生育決定與相關的生育支持、職場與家庭的平衡、穩定心安的居住環境及個人福祉與生涯的發展。特別是,這些難題在不同年齡層的青年及男女皆有不同程度的意義。有必要針對這些議題進行大規模的青年調查,以發掘特殊群體在這些難題上的需求。
過往為解決少子女化情況所推出的政策,主要聚焦於如何讓想成為父母或已經成為父母的青年能夠減輕育兒的負擔,這包括育兒相關的津貼與補助、友善家庭的職場獎勵及住房優惠。然而,這些措施僅瞄準了臺灣青年婚育議題的其中一部份。過往的研究顯示,臺灣的生育行為與婚姻緊密相連,當各年齡層未婚人口大幅增長、結婚年齡持續延後,也讓生育行為往後推遲。這樣的現象也讓瞭解未婚青年的生命處境成為少子女化議題的關鍵討論之一。青年未婚與已婚未育(或已育但未達人口替代率)的比例上升其背後的原因成為亟需瞭解之處。是故,此次青年現況調查分別針對已婚與未婚青年的處境進行探究。
科技包容之青年現況調查從2023年1月開始規劃,並於該年5月至8月期間採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本調查以全臺灣20至49歲之青年為調查對象,分別以市話與手機各訪問5,000位青年男女。最終完成10,033案,其中,已婚者5,014人、未婚者5,019人;男性5,262人、女性4,771人。所得結果再依據2022年底內政部人口統計之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進行加權。本系列將依據這份資料所呈現的訊息分期介紹臺灣青年婚育行為之現狀及其對於政府婚育政策的需求。除了調查資料外,研究團隊亦針對不同身分的青年進行焦點訪談,進一步瞭解其婚育行為背後所具有的意義及相對應的需求。本系列亦將呈現此部份的訪談結果。
要瞭解臺灣低生育率的現象必須對世代生育率有所瞭解。鄭雁馨與許宸豪在巷仔口社會學的文章及鄭雁馨近期於臺灣經濟學會的報告(見延伸閱讀1與3)皆指出,需同時從時期和世代生育率來看臺灣少子女化的現象才能夠瞭解其問題之所在。圖一呈現本次調查中不同年齡區間(出生世代區間)已婚青年的生育胎數。可以看到在35歲以上的已婚青年中,2個小孩以上是主流。相對的,在34歲以下的已婚青年則可以看到1個小孩的比例超過一半,但由於他們尚未完成生育,降低他們生養下一胎的障礙及增加他們生養下一胎的意願,甚至降低三胎以上的養育成本,有助於減輕少子女化的壓力,也將會是政府在構思少子女化相關政策時需要注重的地方。
然而,年輕已婚青年胎數較少並不是臺灣少子女化現象的主因。鄭雁馨與許宸豪(見延伸閱讀1)指出適婚年齡女性的結婚率下降驅動了臺灣時期總生育率的下降。在此次的調查中近半的受訪者目前尚未結婚,然而,細究其結婚的意願,則發現有結婚意願的人仍不在少數。本次的青年調查更進一步補足男性的婚育意願,圖二呈現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結婚意願分布,當中我們亦將已婚者納入一同分析。可以看到在40歲以下會想要結婚及想要有伴侶的女性仍佔多數,而在男性的部份則在所有的年齡層中,想要結婚與想要有伴侶的皆是多數。當進一步詢問其結婚與生育的意願時,在較年輕的青年(30歲以下)中,約有近三成的男性和近四成的女性不想要有小孩(圖三),不過想要小孩的比例亦不低,特別是在年輕男性受訪者中可以看到其比例高於五成。綜合來看,結婚率下降並不表示臺灣青年不期望進入婚姻,且從圖三的結果可看到想要結婚且想要小孩在年輕青年之間仍算多數。因此,或許臺灣青年不是「不想」結婚或「不想」生育,而是有種種理由讓這些青年無法在適婚年齡達到在婚育上的預期。
圖四呈現的是詢問未婚青年在找尋伴侶時遭遇到的困難。不論男女,最多人回答「難遇價值觀相近的對象」,其次是「難遇容易相處的對象」。經濟因素則排在女性的第三位,而男性的第三位則是沒有工作之餘的時間(也算是一種形式的經濟因素)。這樣的圖像所傳達的是實際互動/生活及價值觀的相契合是當代臺灣青年看重之處。找到改善這些現象的策略,將會是政府解決少子女化議題的第一步,由此所推行的政策才能達對症下藥之效。本系列將在後續的篇幅中呈現部份可能的理由,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