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 /

AI結合行動科技建立高齡者行動力偵測與促進之專家系統

112 年 8 月份報導

返回
empty

偏鄉超高齡社區開啟我們對未來社會之想像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估,台灣在 2040 年工作年齡人口及占比將降為 1,323萬人,65歲人口占 30%,扶老比約 51%。而目前左鎮高齡人口約 1,324 人,佔當地總人口比率 31%。扶老比約 49%。左鎮不僅是台南 65 歲以上老人比例最高的超高齡行政區,也預先反映出台灣 2040 年超高齡社會之人口結構,提供我們機會思考:如何在非常缺乏年輕人力之下,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

左鎮超高齡社區
臺南市行政區域圖


左鎮土地面積是舊台南市面積的42%(上圖),人口約 4,940 人(舊台南市人口的0.6%)。然而如此大範圍目前只有一位西醫師,一位藥師,一位中醫師,當地衛生所內卻無醫師、藥師,只有一位護理長和四位護理師。本區也沒有醫療救護車。若有大病,整個左鎮區居民須開車 25 分鐘到距離左鎮 17 公里遠的臺南醫院新化分院就醫,若須轉院至台南東區,總共花費 30 公里的車程。


因此這裡就像一個極限村落,如同日本所說的「限界集落」:人口外流造成高齡化,老年人口占總人口半數以上,當地能提供的醫療照護與互助機能逐漸停止運作的村落。


但是,台南左鎮區有五個全台灣第一:

左鎮草山是在低海拔觀賞最美日出的地方,

左鎮菜寮溪流域迄今出土了三萬件以上的化石,

左鎮曾是平埔族聚落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左鎮『噶瑪噶居寺』是佛教金剛乘噶居傳承在台灣的第一座叢林寺院,及

左鎮擁有台灣少有的三座百年以上教會。

我們有機會將這最可能被滅絕的左鎮轉型為超高齡典範社區嗎?

我們想從左鎮的歷史談起,略覽左鎮的經濟與人口轉型。康熙六十年(1721),因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朱一貴,清廷意識到台灣惡地山區民風剽悍,進而加強對臺灣山區武裝勢力。當時開墾左鎮岡仔林之李家(西拉雅平埔族人於荷蘭時期改用漢姓,採其音姓李)被清廷命為武官,並帶領部隊。因為此地是惡地丘陵, 加上原住風俗,習慣散居丘陵間。在地人稱相當繁榮之南左鎮岡仔林為公舘。

但是隨著道路開發,居民逐漸移居至北左鎮。當台灣產業逐漸由農業轉型為加工業、與服務業,居民便從北左鎮移居至台灣其他各處。歷經百年發展,如今的左鎮像是見證台灣歷史的智者,灑脫地看著未來。就如同現在居住左鎮的老人,屹立在自己的崗位,習慣年輕人外出工作,自己獨力在家務農營生。這種特有的人格特質正是超高齡偏鄉存在的價值。

當我們比較偏鄉公舘社區與都會振興社區的長者身體檢測過程, 發現有趣的現象。公舘社區此次共有 15 位長輩參與檢測,平均 79 歲,高於或等於 85 歲者有四人,佔 27%;收縮壓 129 mmHg,舒張壓 71 mmHg,心跳每分鐘 77 下;其中,屬於衰弱前期之長輩有 25%,屬於衰弱期之長輩亦有 25%。相對而言,北區振興社區有 13 位長輩參與檢測,平均 70 歲,無年齡高於或等於 85 歲者;收縮壓 130 mmHg,舒張壓 74 mmHg,心跳每分鐘 83 下。其中,屬於衰弱前期之長輩有 38%,屬於衰弱期之長輩有 8%。


接著,我們詢問兩社區的長輩如何來到據點。公舘社區長輩說:因為當地的丘陵地勢,他們習於走上下坡路,即使有小黃公車,也需走一段路才能搭上。振興社區長輩則說:家裡離據點很近,相比於走路,他們更經常騎摩托車或開車。

由上述的檢測資料,我們發現即使兩個社區平均年齡差十歲,屬衰弱前期與衰弱期之人口比只差 6%,在心肺耐力的表現上,公舘社區長輩也僅僅是振興社區的 80%。面對如此小的差距,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如此高齡的偏鄉長者在下肢肌力與心肺耐力之檢測表現上都接近都會老人?為何高齡的偏鄉長者願意花時間到據點?雖然兩個社區的長者都使用藥物控制健康,但為何偏鄉長輩的血壓與心跳之數值似乎比都會長輩正常?

偏鄉長者的健康數據在在提醒我們,應重新思考如何建置一個長輩適合居住的環境,其中,左鎮長輩的特質與地理特殊環境,更值得我們深思借鏡。

參考影片:

左鎮公舘社區 https://youtu.be/nylhn2Kxps8

北區振興社區 https://youtu.be/iEuZmb3tZ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