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 /
「健康促進,科技包容」:運用科技打造健康,發展臺東偏鄉健康照顧新模式
112 年 11 月份報導
利用資訊科技改善健康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政府施政目標逐漸考量到如何透過公共政府提升國民幸福感。台灣政府自1998年規劃「電子化/網路化政府中程推動計畫」,展開數位治理,期望能藉由應用數位服務,提升政府服務品質,改善服務效率,進而提高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黃妍甄,2021)。然在推動數位治理的過程中,由於民眾資訊接受度的不同,特別是因性別、種族、居住環境、階級背景,以及民眾所具備的科技知識、能力與應用程度的差異,而造成使用電腦或網際網路設備、機會與能力的落差,進而產生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現象(林豐政與李芊芊,2015)。為因應此落差,除了消極的降低差異外,更需要積極的創造數位機會(Digital Opportunity),也就是應用資訊科技,改善生產力、競爭力、增加經濟與社會機會以及提升生活品質,創造出全民共享的資訊社會。更進一步,OEDC(2019)更提出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概念,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歧視的資訊社會所推動之所有政策與活動。
依據數位發展指標架構中(參閱表1),有關健康促進方面,具體指標包含「網路掛號或查詢看診進度」、「線上看就醫紀錄、病歷或檢查結果」與「透過手機APP或健康手環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各縣市調查結果顯示,網路使用族群最近一年網路掛號或查詢門診進度情形,以台北市最高(58.8%),臺東縣則於22個縣市中排名第15(46.5%);最近一年線上看就醫紀錄或病歷情形以新北市最高(13.1%),臺東縣排名21(7.9%);最近一年透過APP健康自主管理情形以連江縣最高(25.4%),臺東縣則為14名(17.6%),顯示在健康促進方面,臺東縣皆為使用率較低的縣市(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
首先,雖然臺東縣偏鄉地區在數位基礎建設方面已有長足的進度,但具備網路建設並非代表網路品質,在許多偏鄉及山地原住民地區,網路品質不佳且穩定性不足,健康醫療服務往往無法及時上網進行,而必須採取離線作業輸入資料,待回到工作地點或市區才能完成作業;或者公部門提供非常優良的資訊健康照護設備,如獨居老人的遠端監控、緊急救援或智慧通報系統,但因缺乏網路,而使得設備成為裝飾,無法達成安全防護的既定目標,甚至造成公帑的浪費。
其次,擁有科技設備、具備良好網路品質後,使用者的數位技能成為臺東縣數位服務的另一個挑戰。臺東縣的人口結構因缺乏產業及人口外流,故多為高齡化、少子化,甚至是隔代教養之情況,高齡者對於資訊使用具有一定的障礙,使得數位技能不足,即使是只要一個按鈕就可運作的資訊科技儀器設備,高齡者也未必能夠順利使用,仍然使得設備成為裝飾,無法達成預期目標。
最後,臺東縣目前面臨的其中一項數位發展挑戰為各種醫療資料間缺乏整合。隨著生命歷程的發展,人們經歷促進健康、醫療照護、失能照顧(長期照顧)、與安寧療護等不同階段,如何以「全人」的健康照顧方式,將不同生命階段的資訊相互連結,並善用科技整合這些資訊,避免因資訊不完整造成的誤判與缺漏,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
本計畫透過資訊科技的創新與應用,期待能克服臺東縣偏鄉數位網路品質不佳、弱勢族群及長者數位技能不足、及醫療資訊網間缺乏整合的數位風險,預計從服務提供者角度進行科技機會的再創,以達科技包容、推動與建構無歧視政策的總體目標。
參考資料
OECD.(2019). How's Life in the Digital Age?: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the DigitalTransformation for People's Well-be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 OECD.
林豐政與李芊芊(2015)。數位落差、數位機會與數位包容的關聯性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9(2), 1-38。
黃妍甄(2021)。從數位機會指標分析臺灣數位發展變遷(2002-2019),中國地方自治,74(5), 4-27。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108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