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 /

AI結合行動科技建立高齡者行動力偵測與促進之專家系統

112 年 11 月份報導

返回
empty

執行包容科技的意外發現 —— 接受檢測的銀髮族不清楚「健康老」和「衰弱老」之差別


健康老化(健康老)可以定義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組織和器官層面的功能產生全面性的衰退。這種漸進且不可逆的功能下降,會導致體內平衡的喪失,以及對內外部壓力的適應性減弱,從而導致疾病。而當各種功能持續性的變差,抵抗力減低,最終將導致生物死亡。換言之,健康老化是身體的維持系統隨時間增長,維持能力變弱的不可逆結果。

然而,虛弱老化(衰弱老)卻是一種多系統失調導致生理儲備減少、和對壓力適應性變差、抵抗力減弱的現象,包括虛弱、體重減輕和活動量降低等,都是老年綜合症的特徵。老年衰弱症雖然不是疾病,卻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症或死亡率的風險。這種虛弱表現與年齡有相關,也會因為生理儲備減少,導致維持體內平衡的能力降低。和健康老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在於,衰弱老的初期是可逆轉的。

目前研究顯示,虛弱與衰老的定義有幾項共同點:分子與細胞功能特性的喪失導致對內外部壓力的適應性下降,以及對疾病和死亡的脆弱性增加。 兩種老化都會失去體內平衡的基礎。然而相異之處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老是全身性動態平衡能力下降,虛弱老則主要是能量代謝和神經肌肉變化動態平衡發生異常。

老年症候群多出現在正常老化過程中,產生因無法調適或補償不足,而身體機能衰退的現象。當身體骨骼肌肉等多個系統因為疾病造成身體調適異常,系統間會發生協同效應異常,因而產生共病的現象。雖然老年症候群前期常出現衰弱初期之現象,但長者多因無明顯病識感而忽略,初期主要表現包括:跌倒、步態不穩、視力和聽力下降、焦慮或抑鬱。

傳統上身體健康檢查,主要以「發現疾病」為目標。但是對於銀髮族的健康更需要精準評估衰弱,提早預防,及時改善,降低老年症候群出現。若能以衰弱檢測及早發現長者行動能力異常的衰退徵兆,由此介入適當的運動、飲食、社交等活動,能夠降低老年症候群的出現,延緩從「健康老」變為「衰弱老」,減少老年常見疾病惡化、與失能失智的風險。

雖然衰弱不是一種疾病,卻是老年症候群常出現的症狀。它常伴隨其他表徵出現,包括:行動能力減弱、視聽能力下降、或情緒失調,衰弱與併發表徵可能會加速老年常見疾病的惡化、與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2017 年,衛生福利部「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提出,台灣 400 多萬名老人人口中,12.7% 有失能狀況,17.5% 有衰弱風險。同年,全球老年醫學專家面對衰弱症狀,提出「亞太臨床實務指南」,對衰弱的檢測、評估、與處置提供系統性建議。世界衛生組織(WHO)進一步以「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為健康長者進行「長者量六力」評估。2022 年,衛生福利部依 WHO 之版本進行「長者量六力」調查,接受評估的長者總人數約 8.3 萬人,其中有 1 項以上功能異常的長者約佔 16%,在六項功能當中,以行動能力異常的比例最高,佔 9.1%。總結而言,台灣政府與全球專家都相當重視老年照護議題,並為推動衰弱檢測與防治而努力。

本團隊依照「亞太臨床實務指南」,以多種衰弱檢測工具,檢測六個行政區內的八個據點(如圖一):左鎮 (公舘、左中、小學堂)、南化(中坑)、玉井(望明、清芳)、龍崎(石嘈里)、北區(振興)、與南區(白雪、日新)。在六個行政區中,北區(振興)與南區(白雪、日新)均屬都會區,其他四個行政區屬偏鄉區。而在左鎮的三個據點中, 小學堂屬失智據點。

圖一:至 112 年 9 月前,參加檢測之銀髮族來自六個行政區內之八個據點
圖一:至 112 年 9 月前,參加檢測之銀髮族來自六個行政區內之八個據點



這些參與檢測之據點在過去一年中,都執行過預防失能與失智的計畫。但是從與會者可以發現(圖二),在都會社區參與活動的民眾平均年齡約 69 歲,在偏鄉據點參與活動的民眾平均年齡則約 75 歲(圖三)。兩者相比,都會據點的參與者年齡相對年輕,近九十歲的高齡者較常見於偏鄉據點。

圖二:台南都會區之振興社區發展協會巷弄長照站(C為據點)
圖二:台南都會區之振興社區發展協會巷弄長照站(C為據點)

圖三:台南偏鄉區之中坑社區發展協會巷弄長照站(C據點)
圖三:台南偏鄉區之中坑社區發展協會巷弄長照站(C據點)

至 2023 年 9 月前,參加檢測的高齡者約有 140 人。其中約 9% 年齡高於 89 歲。如圖四所示,總平均年齡是 75 歲,衰弱前期加衰弱初期之人數比約 39.4%。這份數據與美國 2008 年、日本 2023 年、台灣 2010  年之報告數據較相近。在偏鄉據點,中坑與公舘平均年齡較大, 衰弱比例較高。左中平均年齡最小, 衰弱比例最低。小學堂平均年齡與清芳最接近,但是衰弱比例較高。這可能與小學堂之失智長者在家,家人不希望他們到處走動有關。望明社區平均年齡雖較總平均年齡大,但是衰弱比例較低。這些據點中,望明社區也是本計畫團隊在 2023 年 9 月前唯一完成六個月下肢肌耐力訓練的據點。這些差異都提供我們在推動衰弱檢測與防治, 建置抗衰弱之衛教上重要素材。

圖四:各據點之平均年齡以及衰弱與衰弱前期之比例(%)
圖四:各據點之平均年齡以及衰弱與衰弱前期之比例(%)

團隊亦發現,年長者在面對某些疾病發生、突然的親友辭世、或意外摔倒等刺激下,經常出現體重突然下降、常覺得疲勞、或是沒力氣的現象,身體從「衰弱前期」變成「衰弱」的狀態。即使他們的身心狀況與自我照顧能力大不如前,卻通常不願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進一步了解才發現,這些衰弱的年長者均認為這是正常老化的過程,不需要特別處理。

為了確定年長者對於「健康老」和「衰弱老」的認識,團隊經常在進行「抗衰弱」衛教時,詢問長輩「是否衰弱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健康老』和『衰弱老』是否相同?」,我們非常訝異地發現,長者們經常將衰弱等同於正常老化,無法區辨「健康老」和「衰弱老」,也誤會「衰弱老」是不可逆的。在他們的經驗中,很少有從衰弱前期逆轉或延緩衰弱的進展。唯一的例外是在玉井望明社區,經過下肢肌耐力訓練後,有幾位年長者持續練習,從明顯沒有力氣到可以出國旅遊,他們的改變影響了其他人,提升大家自主練習的意願,儘管如此,他們對於「衰弱」的理解仍然很有限,也不知道衰弱是可以經由運動等策略逆轉的。

本團隊透過與據點互動的經驗發現,老年醫學專家知識與社區長者生命經驗當中有巨大的落差。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純聿指出:「衰弱是從身體強健到功能衰退的變動狀態,經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過程,實際上,若能早期發現衰弱情形並介入,就有機會延緩衰弱狀態、延緩失能」。在我們的實務經驗中,儘管「衰弱檢測」可以呈現長者的老化程度,檢測結果包括 「強壯健康」,「衰弱前期」,「衰弱初期」,但對長者而言,這只是老化狀態的分類,他們並不了解「健康老」和「衰弱老」之差別,也自然沒有逆轉衰弱、延緩失能之動機。

因此,如何整合老年醫學專家知識與社區長者生命經驗,深化長者對「健康老」和「衰弱老」的認識,進而推動衰弱檢測與特定復健成了團隊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