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弱勢地區的公共運輸方案:協助中介團體與政策對接
霧臺鄉位於屏東縣東北角隘寮溪上游,海拔介於800至1,200公尺間,地勢起伏變化大,部落零散分佈在中央山脈間,臺24線為部落與部落及部落與都會區間之交通要道,從霧臺鄉公所至水門社區約18.3公里,至百合社區及龍泉市區等地約25公里,長距離加上路途多山路,開車約35分鐘到水門,約50分鐘到百合與龍泉市區。而大武部落至三和晨安診所約30公里,距屏東市基督教醫院約45公里,開車皆須一小時以上,且公共運輸不便,需自行開車或採共乘方式前往,對外出就醫的高齡民眾十分不便且成本高昂。
團隊於2023年下半年進行民眾交通需求調查,發現霧臺鄉大武村因地處偏遠且公所運能不足,居民常面臨無法叫到鄉公所幸福巴士的困境;此外,透過本團隊開發的「需求調查平台」所介接的資料發現,大武村高齡獨居者約有8人、高齡身障者約有9人,皆約佔該村人口數之10~11%,為多重弱勢族群,其移動能力(mobility)較一般人更為受限。為解決此問題,團隊與屏東縣政府、交通部高雄區監理所協力,輔導「大武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市區汽車客運業,承接幸福巴士2.0方案,補足鄉公所既有量能無法滿足散居於山巒間各村落之運輸需求。2023年年底,透過與交通部高雄區監理所、屏東縣政府及霧臺鄉公所多方合作,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幸福巴士2.0順利通過交通部核定,2024年初通車,逐步滿足大武部落居民的日常通勤與移動需求,包括小學生上下學、長者前往文健站及居民就醫等重要服務,並與鄉公所既有幸福巴士1.0方案相輔相成,共同滿足鄉內多元需求。
經過多方的討論與規劃,霧臺鄉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幸福巴士2.0目前運行兩條主要路線,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大武線」專門服務有醫療需求的居民,沿途接駁各部落民眾,前往內埔附近診所接受洗腎等治療;「大武就學線」則因應舊部落國小分校裁撤的情況設立,固定接送七至八位東川與小山聚落學生至霧臺國小就學,不必因距離過遠而住校。
循證治理:依據營運數據與持續訪查,修正下一年度營運方式,以更貼近民眾需求
經過2024年一整年的營運,團隊也與協會以2024年的營運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搭配針對部落民眾回診需求的調查,調整2025年的服務路線。將現行路線調整成兩條「大武—屏東生活線」、「大武—龍泉生活線」,分別前往屏東市區與內埔、龍泉兩大生活及醫療資源區域。將原有路線延伸至屏東市區基督教醫院、龍泉榮總及部立醫院等,進一步排除長輩就醫的轉乘困境;在教育支持層面,則討論將暑期課輔與活動的接送服務納入就學線範疇,為學童提供更多移動權利。
地方公共運輸人才培力:作為交通部政策基礎
在經營上,原先大武協會僅有一輛車和一名司機,每日僅能提供四班往返服務,加上山區一趟班次里程長,即便服務遍及大武村,但服務量能有限,難以全面滿足居民的需求。車輛調度與運能不足的問題尤為嚴重,使得部分偏遠地區的居民及臨時需求者無法獲得足夠的交通支持。本計畫聚焦於營運人力的培力與支持,藉此減輕協會的營運壓力。
地方公共運輸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本計畫的另一個重要目標。依據團隊訪查與分析,偏鄉人力與專業公共運輸人才的匱乏,是國家公共運輸政策難以落實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團隊在合作鄉鎮中協助在地公民團體,建構了一個公共運輸專業陪伴、輔導與交流的支持系統,作為交通部「在地人服務在地人」政策的基礎。
而本團隊則提供人才培力及支持系統,並提供大武協會陪伴與專業諮詢,增強鄉公所與大武協會的組織韌性與服務能量。例如,團隊透過客運知識的培力,促使協會進行經營客運業的18項成本分析,估算出較符合實際營運成本的每車公里成本金額,最終獲屏東縣政府核定,每車公里補助自41.185元提高到45.851元,更符合地理弱勢地區的實際成本支出。
提供地理弱勢地區的永續服務:試行差價補貼,以觀光收益補貼基本民行
霧臺鄉地處偏遠山區,路況險峻且人口密度稀少,需求分散讓公共運輸經營不易,但長者與學童的基本交通需求依然迫切而真實,這是地理弱勢地區居民無法透過「移動」取得資源的真實案例。而團隊協助推動的幸福巴士在這樣的環境中,扮演著解決地理弱勢地區移動問題的重要角色,填補了居民在「最後一哩路」上的交通空白,為他們的生活提供支持。
而作為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公共運輸服務,幸福巴士亟需穩定的財源,以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和長期效益。團隊與大武協會持續討論,未來希望經過多方面評估與協調,利用鄉內如哈尤溪遊程等觀光資源開設觀光自營路線,以差價收費方式開創財源,讓觀光收益補貼基本民行,期望能提高服務的可持續性,也吸引更多在地資源投入。目前團隊與協會正規劃於2024年開闢針對遊客的觀光路線「大武觀光接駁線」,作為經營收入的補充手段。
霧臺鄉的運輸方案營運數據:每車平均載客數增加,提升政策補助效益
根據統計,本計畫投入霧台鄉鄉公所與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兩個幸福巴士之營運,自2024年1月1日起,截至2024年12月31日,總計乘車人次為7,876人次(2023年為5,084人次)、總班次為1,172次(2023年為828次),共跑了43,841總車公里(2023年為35,037公里),平均每車載有6.72人(2023年為6.14人)。對比2023年,計畫投入後整體服務能量大增,效益也提升,總服務人次提升近50%,總發車供給量也提升42%,車均人次兩年同比更是成長了9.4%,共乘率增加除提高政策補助的效益外,也可以看出鄉民內需求有因為幸福巴士加入逐漸被滿足的趨勢。

霧臺實踐照片



